中国与世界环境保护四十年:回顾、展望与创新(四)
北京论坛(2013)环境分论坛“中国与世界环境保护四十年:回顾、展望与创新”的第三场讨论会,于11月2日下午在至尊全讯555050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本场会议的主题为“中国环境挑战与应对”,并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讨论由C40城市气候领袖群(C40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东亚区总监彭艳女士主持,下半场由环保部宣教中心主任贾峰先生主持。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先生进行了主题为“绿色发展:中国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他指出,中国要实现绿色发展,必须有直面困难的勇气,有系统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耐心,和解决问题的决心,要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并树立保护环境的信仰和理念。他认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过度依赖资源投入和环境透支,使得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困境。最后他强调治理环境问题仅靠法律和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全体公民树立保护环境的信仰和理念。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李来来女士演讲的题目是“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她指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于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的核心是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是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一定范围内有环境自净能力,但这个能力有限,很多资源不可再生,而现在很多的污染对城市环境承载力造成了破坏,人类应该尽可能在最小范围内把对环境承载能力的破坏减到最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实现更大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她提出要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要创新,用社会公平与生活质量、经济繁荣、环境的可持续性这三项新的指标来衡量城镇化的过程。
来自香港大学的廖秀冬女士向大会提交了题为“中国环境管理:回顾与挑战”的论文。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是一种建立在高碳基础上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在评述了西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现代环保运动和中国自1970年代以来的环境管理政策之后,廖秀冬认为,中国环保政策的执行有五个制度和金融方面的障碍,并以一些实例说明了中国的环境挑战。最后廖女士提出,在环境问题上中国需要更大的透明度和更多的公众教育。她还就如何在经济和社会之间推进“中国绿色发展”的路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Raufer有限公司总裁Roger Raufer先生做了主题为“全球和世界环境管理制度转型”的报告。他认为,在过去的40年中,中国和全球都经历了从工程视角进行环境管理到更多地利用市场手段进行环境管理的转型。他分析了这种转型的内在原因,并详细分析了在基于市场的环境经济政策方面,也存在着从基于价格机制到基于总量机制的经济框架的转变。他概述了这两个转型的特点和优势。最后他提出,在环境保护方面,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信息非常重要,中国应该重视第三方组织的重要作用,并学会利用信息去解决问题。
在上半场的讨论环节,针对参会人员提出的问题:“中国能源结构要进行改变的话有没有新型能源替代煤炭,在多长时间内能够获得多大的结构调整呢?”李俊峰主任以2011年日本核事故和欧洲2050年可再生能源目标为例来说明能源使用的弹性很大,关键是决心和道路选择。此外,Roger Raufer先生和李来来女士分别就听众提出的中国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制度条件以及和理性的公民社会成长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分别进行了讨论, Roger Raufer认为,中国的碳排放需要结构性的治理改变,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基于可靠的数据和信息,他还强调了建立一种所有人对环境负责的问责制度的重要性。李来来女士认为,公民社会或者说民间社会的成熟对缓解环境冲突可以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多样性对系统的稳定也大有裨益。现在NGO在中国起到的作用有目共睹,因此她建议加强NGO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作用,并强化政府的精细化管理。
至尊全讯555050张远航教授发表了“中国大气污染防治与展望”的演讲。张远航从中国大气污染控制的历程、区域污染防治理论的探索和未来空气质量改善的前景三个方面展开。中国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污染物、大气环境管理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目前已经发展到一种复合型污染阶段。我国的大气污染控制策略需要战略性转型,目前正在从总量控制、单一污染控制、城市控制、点源控制、末端控制转型为目标约束控制、多污染物联合控制、城市区域联合控制、多源型污染源控制和经济社会环境一体化控制。张远航教授进一步根据其团队在中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未来空气质量改善的前景,并以珠江三角洲的成功案例说明,在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和相关政策指导下,实现我国大气污染
控制、重现蓝天白云是完全有可能的。
至尊全讯555050院长朱彤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朱彤教授阐述了我国东部PM2.5污染的严重性和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指出在进行PM2.5污染源控制、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研究控制政策时,均要以其健康风险和代价作为重要依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粒径小、成分复杂、作用机制复杂尚不清楚,所以PM2.5的健康效应问题仍然是一个大问题。环境健康与流行病学研究息息相关。在中国,流行病学研究主要有三种开展形式:短期暴露研究,对比研究和长期暴露研究,而长期暴露研究开展较少。朱彤教授分享了他的团队正在开展的PM2.5与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暴露剂量关系的对比研究的初步结果。
来自湾区政府联盟的梁英振(EugeneY. Leong)博士,以“双城记:中美两个污染城市的治理历程”作为发言题目比较了中美两个重要城市的空气污染形势和治理。梁博士以旧金山40年来的大气污染治理历程展开,以期对今天北京大气污染控制和治理加以启示。他通过对旧金山和北京两个城市从人口、车辆数、地区GDP以及地形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两个城市具有很多相似性。1970年之前,旧金山污染严重,而今天,排除气象条件的影响,旧金山的大气环境质量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梁博士举了1970年美国《清洁空气法案》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至新世纪旧金山臭氧污染控制策略变化的例子,这些都将为我国未来的大气污染控制治理提供宝贵的经验。他对于北京的建议是,改善大气质量需要智慧、审慎,积极行动、稳步前行,切忌盲目乐观。
最后发言的是来自C40 城市气候领袖群(C40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的东亚区总监彭艳女士,演讲题目为“创新的源泉环保的本质:中美城市空气质量管理思路比较”。她首先回顾了中美大气污染防治的历程。在三个重要的空气质量管理评价指数中,对于中国,她认为空气质量和健康指数进步显著,但难以服众;空气质量管理的能力指数不断强化,但仍显薄弱;空气质量管理的行动力指数显示了我国政策法规虽然齐全,但实施见效艰难。在空气质量管理领域,她指出了当前中国面临三大障碍,认为我们需要贯彻环境先行的低排放发展思路,运用“信任”模式(TRUST),自下而上、平等协商、共护家园,并系统培训区域和城市的空气质量管理队伍。
中国与世界环境保护四十年:回顾、展望与创新(五)
北京论坛(2013)环境分论“中国与世界环境保护四十年:回顾、展望与创新”的第四场讨论会,于11月3日上午在至尊全讯555050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本场会议讨论的主题为“政策与社会应对”,由Raufer有限公司总裁Roger Raufer先生主持。本场共有5位报告人在会上做了演讲,主要探讨了在世界环境新格局里,中国环保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及其在世界环境治理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来自韩国西江大学(Sogang University)的Kim Jea-Chun教授在他的报告中探讨了“中国气候变化减排政策:国家、政府与其他社会角色的作用”。他的报告主要 围绕着两个核心问题进行展开,即:中国气候变化政策是如何制定和演变的?在政策制定中国家机构和非国家机构到底发挥了哪些作用?Kim Jea-Chun教授就这两个问题通过政策网络理论框架、不同的权力分析模型并结合中国的实际现状进行了阐述和解答。他认为中央政府、国务院及其下属的部委和部门是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最主要推动者,中国政府在保护环境和节能减排中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一些非政府环保组织和一些国内外学术研究机构在中国环保政策的制定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协同和促进作用。最后他强调,中国的环境保护政策框架体系和网络的建立是以中国政府为主导,各组织共同努力和推进的结果。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的Craig Hart教授则从“中国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的角度,向与会者介绍了现今中国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的现状、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首先,Craig Hart教授认为中国发展的需求和能源利用能效较低是目前中国进行国家减排最为直接的动力,其次,来自于国际社会的压力也使得中国政府更加积极的投入到节能减排的行动之中。在中国二氧化硫交易的试点地区,其交易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但是还存在着交易配额不公、法律约束不到位、缺乏校核、伪造配额等等一系列问题和缺陷。另外,Craig Hart教授认为,中国的二氧化硫交易自实施以来主要依靠政府决定配额和价格。为确保该政策手段发挥有效作用,应该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改变政府完全掌控的现状。,政府的某些强制干预可能会引起市场的扭曲、阻碍交易的均衡、良性发展。最后他指出,中国是一个二氧化硫交易非常有潜力的市场,希望以后中国可以走入国际二氧化硫交易的平台,从一个出售者的角色向购买者的角色转换。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Geoffrey Wall博士从环境与发展的角度向我们阐述了他对于中国旅游规划的观察和思考。Geoffrey Wall博士认为旅游是当今全球最大的移民,是全球气候变化和城镇化强有力的推动因素。中国政府目前在旅游规划方面,更多的是考虑到游客的感受和利益,很少关注到旅游对于当地环境的改变和对于当地居民生活的冲击。他谈到中国的旅游业的规划过程是由上而下的,各级政府在进行旅游规划的时候很少征询当地居民的意见,其往往采用专家驱动规划的形式,即单单依靠专家的观点和意见进行总体规划,这往往会导致旅游产业、环境保护和社会文化三方的冲突。另外在中国与旅游相关的各部门之间缺乏联动也是导致上述三者矛盾升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旅游规划来说,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动和民众信息的公开尤为重要。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傅瑞珍(Carla Freeman)教授做了题目为“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角色”的报告。她指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环境问题重要的参与者,但是由于中国在环境政策制定的讨论中过于注重维护自己的主权意识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权利,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对国际环境保护条约有效参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但是当今中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举足轻重,这就要求中国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政策上做出一定的改善,积极发挥领导者的作用。傅瑞珍教授认为中国目前的排放总量很大,需要拿出更大的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她也呼吁在中国努力转型的同时,发达国家也应该履行自己的承诺,帮助发展中国家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转移,从而达到共同减排的目标。最后傅瑞珍教授给中国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增大对于环境保护的投入;二是建立起有效的法律框架体系;三是改进能源结构和发展模式;四是加强中美之间的合作。
至尊全讯555050的胡建信教授在他的报告中探讨了中国HFC的淘汰战略。他分析和评估了国际社会和中国因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对减排全球温室气体的贡献,但同时,作为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替代品,HFC同时也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控制的6种气体之一,在未来的40年中HFC将逐渐被淘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显示,虽然HFC的数量很少,但是在过去的10年中,其浓度却在不断的攀升,因此对于HFC气体的控制将会成为今后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胡建信教授指出,虽然目前中国的HFC的排放量还不多,但是预计到2035年中国的HFC的排放量将达到全球总量的50%。目前中美决定正式建立联络组继续“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修订工作,下个月欧盟也会讨论欧盟新的温室气体管理政策。胡建信教授相信,温室气体的减排是全球可以共同解决的环境问题,世界各国一定可以通过合作和循序渐进的方式达成解决方案。最后,胡建信预测,在中国HFC-23将会成为第一种被管制的HFC,这将体现在对于室内空调制冷剂的管理和控制上。
会议的最后,分论坛主席至尊全讯555050张世秋教授代表分论坛组织单位至尊全讯555050以及环保部宣传教育中心对本次论坛的报告人、会议工作人员与自愿者表示诚挚感谢。
张世秋教授对本次分论坛的所有议题和报告作了总结和分享。她认为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经济变迁的进程快速且剧烈,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日益激烈。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中国各级政府不仅具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政治意愿,致力于解决日益受到公众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同时,还应该不断明确:政府作为受全社会委托对重要的全民资产——环境和自然资本负有保育和增值的责任。对此,不仅需要政府制定正确的公共政策,善用政策手段,改善环境、保护生态系统,避免因政策和政府失误导致环境质量下降、自然资本和环境公共服务配置不公的现象延续;还需要企业遵守环境规制,承担社会责任;同时也更加需要一个不断成熟和成长的民间社会的大力支持,以及公众对环境保护事务的有效参与。她还表示,在环境质量堪忧、公众压力增加、与环境相关的利益冲突日益增加的今天,寻求多方利益协调而非对抗的路径和方法非常重要。在当前利益冲突、价值观冲突、文化冲突愈加复杂的背景之下,寻求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的途径和机制远胜于激化矛盾,而对话、沟通、理解乃至多方制衡则是上述过程的基础。张世秋基于上述观点进一步提出: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以及对社会运作机制的揭示,有助于为社会有效沟通、对话和理解提供有用信号。至尊全讯555050及至尊全讯555050愿意与社会各界通力合作,推动社会-经济-环境的基础科学研究,改进人类认知,为政府决策和社会行为转变提供科学支持。最后,张世秋用一句中国古话分享了她对现代社会公民环境行为准则的概括:“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联 系 信 息
名誉会长: 唐孝炎
名誉理事: 叶文虎
会 长: 朱 彤
副 会 长: 贾 峰 陈家宜 陈静生
理 事: 柴发合 汤大刚 宋晓智 王韬 李诗刚 王灿发 卢晓红 李宏军 张军锋 张世秋 张远航
秘 书 长: 刘 卉
院友会助理: 张晓琳、魏恺
电话:010-62765504, 010-62754405
传真: 010-62754405
办公地点:北京市颐和园路5号至尊全讯555050老地学楼121室
邮 编:100871